返回首页  公司简介  公司动态  航发要闻  信息披露  投资者关系管理  投资者保护  供应商专区  社会责任  联系我们 
航发要闻
当前位置: 返回首页>>航发要闻>>正文

【航发楷模】最后的冲锋

发布时间:2019年11月14日 作者:中国航发 点击次数:

8月25日下午3点半,急救室里的李胜泉陷入深度昏迷。医生当时并不知道,眼前生命垂危的病人,已连续出差了近一个月,又超负荷工作了整整三天,只为保障重大任务“零问题”推进。 

三十载奋战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最前线,中国航发动控所副所长李胜泉倒在了千里奔袭的路上。直到离去,他都没能给最牵挂的事业和亲人留下只言片语。 

生命的最后,他依然像往常一样全力冲锋,一往无前的背影永远定格。 

“我项目总负责人,我得去” 

这次出差不在李胜泉的计划中。 

8月22日,刚刚出差归来的李胜泉忙碌如常。下午3点半,急促的敲门声响起,发动机控制系统项目副总师姚文荣神情紧张地走进办公室,汇报外场紧急问题。李胜泉眉头一紧,下意识看了看桌上的台历。重大任务节点已近在眼前,此时出了问题,极有可能影响任务推进,甚至危及飞行员生命安全。他定了定神:“我是项目总负责人,我得去。” 

谁也不知道,这是李胜泉生命中最后一次冲锋。 

晚上7点,得知航班延误4个小时,李胜泉就在机场电话办公,与外场反复沟通、了解情况,与两位同事讨论问题根源。飞机落地后,他顾不上去宾馆放置行李,直接赶赴外场。 

23日凌晨3点半,李胜泉的出现,让焦急等待的外场技术人员有了主心骨。“不要着急、不要担心,有我们在!”他有条不紊地指导大家分析数据,抽丝剥茧地追寻根源。此时,距离问题发生已过去十几个小时,当务之急,是给问题“定调子”,把原因理清楚。李胜泉看着手头的报告,谨慎地推敲着、修改着。 

“我有信心,一定能飞” 

23号清晨6点,天刚破晓。二十平方米的会议室里,来自用户、主机、附件厂的十几位代表目光急切,他们都在等待李胜泉的答复。“根据初步判断,问题出在控制系统……”没有丝毫犹豫,他果断扛下所有责任。  

一个半小时里,各方接连抛出几十个疑问,不安、疑惑、嗔怒等情绪不断涌来,李胜泉坐得笔直,沉稳回应。当有人问“飞机到底还能不能飞”时,李胜泉深吸一口气,微微提高音量,斩钉截铁地答道:“这是我们完全自主研制的控制系统,看着它从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,我们有信心,一定能飞!” 

掷地有声的话语背后,是李胜泉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决心与毅力。熟悉李胜泉的人都知道,他从不轻易许诺,只要承诺了就一定能做到。 

6月,产品在装机测试中出现问题,用户要求7天内完成硬件更改、40天完成软件升级验证。那段时间,李胜泉每天工作17、8个小时,研讨升级方案,搭建系统平台,协调装机试验,4天半就完成了硬件更改,提前14天完成了软件验证。而这一次,李胜泉的目光更为坚定。初步分析报告和排查方案顺利通过。上午8点半,李胜泉带领团队开展现场测试。发动机的巨大噪音裹挟着热气,李胜泉却全然不觉。他一边指导技术人员操作,一边向各方解释情况。经过大量测试,中午12点,终于找到“罪魁祸首”,锁定了问题零件。 

“不仅要解决问题,更要保系统成功” 

问题找到了,李胜泉却并不轻松。草草吃过午饭,他拉着几位项目负责人讨论后续安排。下午2点,他向各方汇报最新进展。3点,他指导技术人员拆除问题零件,外送检测。还没喘口气儿,他又继续完善问题分析报告。晚上8点,报告逐渐成型,他拗不过众人的劝说,同两位副总师回宾馆休息。  

整整一天半没有合眼,加上精神持续紧张,李胜泉的身体有些撑不住了,但他却不躺下,拉着两人继续讨论。在狭小的客房里,他把床和唯一的椅子让出来,自己往床头柜上一靠,忧心忡忡地说:“我们必须举一反三,从根上解决问题,保证系统成功。”讨论持续到后半夜。  

系统思维与全局眼光,让李胜泉看得更远,思虑更深。 

十几年前,李胜泉刚任副所长,动控所正从科研所向科研生产一体化转型,他遇到的批次性问题、工艺问题等不胜枚举。他发现,问题根源在于设计研发阶段的不完善。这是转型的“阵痛”,也是发展的必然。从那时起,李胜泉习惯性地将遇到的问题逐一记录下来。他的工作笔记里密密麻麻写满了“问题”,每个“问题”后总跟着一个“原因”和一个“措施”。这些问题成了改进设计方法、提升试验能力的“催化剂”。 

新一代控制系统研制,更是从一开始就提出优化设计需求,规避现有问题。 

他一直在思考,思考着治本的方法,思考着控制系统的发展,思考着航空发动机的未来。 

“你们只管干,压力我来扛” 

24日一早,李胜泉召集技术人员,共同研讨分析报告结论和后续方案。讨论过程中,李胜泉有些不放心,他给检测单位同事打了好几个电话,反复询问情况。 

下午3点,最终汇报会上,李胜泉代表控制系统汇报问题结论与解决方案。重大任务节点在即,与会各方讨论激烈,一时竟难以统一意见。李胜泉对每条意见都详尽、耐心地解释,最终各方达成一致:修改分析报告,并出具放飞意见报告,保证任务进行。 

报告节点定在25日一早。 

压力,像一座无形的山,狠狠压在李胜泉瘦削的肩头。 

控制系统项目从立项到设计、制造、装机,李胜泉都参与其中。他深知,出现问题,不仅影响项目发展,还影响发动机产业发展,更影响着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。决不能失败! 

就在不久前,李胜泉参加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会,有年轻党员提出,遇到压力他总是自己扛着担着,从不责怪后辈。他诚恳接受了批评,说以后会注意改正,不再“蛮干”。 

可重压之下,李胜泉依然选择独行。他安慰大家:“你们只管干,压力我来扛。” 

午夜,时间一点一滴流逝,李胜泉逐字逐句审核报告内容。见技术人员马贝耷拉着眼皮,李胜泉拍了拍他的肩膀,示意他先去睡一会。在李胜泉的要求下,大家轮流休息,可他却一直盯着电脑。实在累得不行,他摘下眼镜,用两根手指按压鼻梁两侧,这是他保持清醒的习惯动作。 

时针指向25日凌晨3点。外场室主任张基钢惊讶地发现,多年不在工作场合抽烟的李胜泉偷偷点着了一支烟,他的脸上透着憔悴。 

经过7轮修改,两份报告准时交到用户手中。 

“我过几天就回来” 

所有人都说,李胜泉的状态几乎跟平常一样。 

25日,李胜泉早早起床,边散步边思考。见到姚文荣,李胜泉拉住他商量后续事宜,并提醒他注意身体。 

9点半,李胜泉照例拨打妻子的电话。每次出差,李胜泉都会跟妻子通电话,简单报个平安,也问问家里情况。“儿子明天就走了,你什么时候回来?”妻子问他。儿子在外求学,只能每年暑假回来看望父母,可这两个月李胜泉不是出差就是加班,父子俩几乎见不着几面。“今天回去,不过时间还没确定。”他停顿了一下,嘱咐道:“多给儿子做点好吃的!”  

11点,李胜泉先是给负责更换零件的同事去了电话,随后又打给外场负责人,再次确认情况。布置好一切,他才订了下午回程的航班。 

他总是这般奔忙,忙着解决最棘手的问题,又忙着赶往下一个目的地。 

12点半,李胜泉跟同事们一起吃午饭。席间,同事开玩笑地说“李所老了”,他摸摸鬓角,调侃自己“早生华发”。眼看要出发了,李胜泉不让同事开车送他,笑着说:“我刚学会用手机约车,别替我操心。”为了让大家放心,他掏出手机“熟练”演示起来。 

下午1点,李胜泉给妻子发了最后一条微信“下午3点飞上海虹桥”,便匆匆坐上出租车。 

车在高速上疾驰,不远处,机场指示牌已清晰可见,他忽觉呼吸困难。他的哮喘犯了。 

用尽最后一丝力气,李胜泉只说出“医院”两个字便昏死过去,手中的紧急药剂猝然滑落。 

司机马上调转方向去往最近的医院,可一切都晚了。急救室里,李胜泉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,瞳孔开始扩散。除颤仪的电流开到最大,见他毫无反应,几位医生轮流按压,一下又一下……下午3点半,40公里之外,新的零件被重新装上系统,经过测试,一切正常!仿佛有所感应,李胜泉的心脏忽地开始跳动,心电图上的波纹不太规律地震荡起来。但他仍处于深度昏迷,无法自主呼吸。 

李胜泉陷入了漫长的沉睡。在朝夕相处的人眼中,他曾经温柔平和的面庞变得那么陌生:形容枯槁,面无血色…… 

他的床边,总有人守候着。他的妻儿陪在身边,深情呼唤他;他的同事从天南海北赶来,含泪汇报工作进展;他的同学闻讯而至,回忆着策马扬鞭的青春时光。他们在期盼奇迹的出现。 

8月30日,外场问题顺利归零。张基钢结束手头的工作,准备从宾馆出发去医院,服务员突然递给他一个打火机,那是李胜泉临走时寄存在前台的。“他说过几天就回来,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呢?”望着这只普通的塑料打火机,张基钢的泪水夺眶而出:“李所一定会回来的!” 

这一次,李胜泉没能守约。9月14日,与病痛顽强搏斗了20天,他孱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,疲倦的心脏缓缓停止了跳动。 

不久之后,他保障的飞机呼啸着划过苍穹,发动机的隆隆轰鸣似一首蓝天挽歌。 

三十年前,刚刚步入社会的李胜泉,写下“尽力做好每一件事、在自己的一生中有所成就”的承诺,便壮志满怀地出发了。从此,他一直在战斗,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 

地址:中国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十路 邮政编码:710021